国企改革十项改革细节首次披露,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从中央到地方,正在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埋头苦做功课。
2月23日,国资委副秘书长彭华岗表示,随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和11个配套文件的陆续发布,国企改革重大举措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上述背景下,历史的车轮即将再次来到全国两会的路口,改革的路径与方向发生了什么样的衍变?面临宏观经济的现有形势,2016年改革的广度、深度、力度将如何拓展?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呼之欲出,央企兼并重组以及结构性调整又将如何发力?
带着上述问题,经济观察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
政治局会议为两会定调
经济观察报:全国两会即将召开,联系最近的高层动态,政府部门动态与地方省市的两会动态来看,就国资国企改革来说,您觉得今年两会与以往有何不同,比如面临的经济形势,改革路径等等?
李锦:今年两会非常突出的改革主线,是供给侧改革,这是非常明确的。刚刚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信息还传递出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相关内容,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
2016年全国两会,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并在会后正式对外发布,作为未来5年发展的规划蓝图,十三五规划对未来5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政治局会议是一次为两会定调的会议。
对于即将出台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关注两句话。一句话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另一句话是“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经济观察报:具体到国资国企改革呢?
李锦:今年与去年相比,已经不再单纯把混合所有制作为唯一的重头戏,与去年国资国企改革关于“改什么”的议题不同,今年的重点是围绕“怎么改”,这个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这种主题的转换,中间很大的变化得益于顶层设计方案出来,还有供给侧改革主线的敲定。具体到2016年国资国企改革工作,需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及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这是重点的重点。这都是认识判定国企改革与供给侧改革舆论的重要依据。
经济观察报:什么样的风险?如何防控?
李锦:风险有两大风险,一个是职工下岗,对社会稳定的风险,另一个风险是国有资产流失,改革牵涉的方面比较多,这点可能会比较明显。
怎么克服?稳妥操作,积极推进,依法推行,方针要稳妥,改革依法,再一个就是改革措施要配套,尤其是保障性改革的配套措施要跟上,尤其是兜底的社会保障改革措施需要尽快靴子落地。
经济观察报:比如在应对保障性问题上,资金问题如何兜底解决?
李锦:具体到资金数额,如果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这次需要的对应资金应该会不太一样。虽然现在需要分流安置的职工在三百万左右,数量远远少于上世纪90年代。但是,当时的社会保障兜底措施没有如今完善,处于探路阶段,导致了大批的下岗潮。而且,这次的主要应对措施会采取兼并重组,解决问题的专项方针不一样,所需资金会更多,随着经济形势的多年发展,如今的应对保障性问题的成本相对是提高了。
那时候只占比不超过20%的五险一金,现在比例已经达到了40%,再就相关人员工资的绝对值来说,如今对应的社会保障资金也是大幅增长。
僵尸企业首选资本“出清”
经济观察报:您提到了员工分流安置,不由让人想起僵尸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与十三五规划将出这两条改革主线引导下,您对于央企兼并重组有什么建议?
李锦:这也是我想说的比较重要的一点,关乎十三五规划和去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基调,近期也是政策频频出台。国企改革和去产能将是2016年工作的重点之一,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资产证券化成为重要措施。
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对于传统产业去产能、僵尸企业清理等方面预计有进一步的政策表态。去产能、僵尸企业清理等方面,“不想去”、“不敢去”、“不能去”现象,将会成为改革着力攻破的关键点。但是,政府部门的政策配套缓慢,这一点应该尽快予以关注。同时,在两会期间,要重点关注地方国企和央企产能过剩领域的壳资源。
经济观察报:您筛选壳资源的标准是?
李锦:实际上,壳企业,僵尸企业,产能过剩企业,亏损企业等,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借这次两会契机,最好能够对上述名字、概念进行厘清。这一点两会期间可以继续探讨,比如亏损企业和壳企业,未来需要清理的具体领域、目标以及任务的安排分别是什么,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在这次两会时得以明确。
经济观察报:需要政策层面的推动吗?
李锦:对,这一点也需要,比如涉及国企改革、金融改革、财税改革、社会保障改革等领域的配套政策,都要跟上,这一点在全国两会期间也值得关注。举例来看,从营改增如何实现,到产业链物流成本的优化,以及包括对应企业的银行欠贷情况、呆账死账的核销等,这些都尚待明确。
我补充一点我对壳资源的理解,我筛选壳资源的逻辑是:一是行业属于产能过剩领域,如煤炭、钢铁、水泥、玻璃、有色、建材等;二是公司效益较差,甚至处于长期亏损状态,改革需求迫切;三是公司背靠大集团,资产证券化率较低且有优质资产,上市公司就资产清理后优质资产有望注入。
2月22日的政治局会议强调“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有一个僵尸企业的处置问题。让“僵尸企业”入土为安并不是让企业直接倒闭或者退市,首选还是并购重组,通过资本运作来“出清”。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去产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兼并重组为主,破产清算为辅。”
但是,煤炭、钢铁等行业大而不倒,计划经济痕迹深重,“出清”造成大量失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做好风险防控,避免社会动荡,这是必须高度重视的。
经济观察报:兼并重组为主,破产清算为辅,具体如何操作?
李锦:比如关停并转,用产权转让、关闭破产方式加快清理退出,将不良资产剥离出来,重组合并,重新配置资源,同时,换产品、换技术,换新的运营方式,提供有效供给。这是从供给端来想的对策。
经济观察报:产权转让会牵涉到债权债务的问题,当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李锦:这一点牵涉到股权和债权,在转让过程中是否平等公开,能否留下后遗症,比如产权不明确等,这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债务由谁来还,企业资产的划拨方向,产权转移过程中的平衡协调等,都需要科学的统筹。
经济观察报:您对于这一点的建议是?
李锦:我的建议是,在未来的产权交易过程中,需要政府出面,加上第三方评估,债务协议重新敲定,责任分担,以求达到多方公平。
经济观察报:您刚才提到了供应端的对策,与供给端相对应的是需求端,需求端层面该怎么做?
李锦:可以扩大出口,开辟新的市场,从需求端加快去产能,并加快产能输出,在供给端消化产能。而通过并购重组,努力缓解去产能的阵痛,同时重塑企业活力。
产业链优化助推市场化重组
经济观察报:您所说的“新的市场”,包括上下游产业链重组吗?
李锦:这是未来值得关注的一个新的重组模式。以国外市场为例,比如首钢,中远等,在股份重组过程中,就是通过开辟国外市场来完成股份重组的,这样不仅在供给端完成向国外市场供给,还化解了产能过剩的问题。上下游链条重组有助于开辟国外市场。
跨行业的产业链重组,能同时解决亏损和产能过剩的问题,比如将运输业和制造业整合重组,再通过交叉持股的方式来形成新的市场,化解产能过剩,甚至走向国外市场,这就有意义了。
上述在重组过程中,消化开辟新市场,消化产能过剩,用产业链条来进行市场化重新配置的办法,也是与供给侧改革内容相互呼应的,这是一种积极的方法。
经济观察报:两会在即,您预估下一步的央企重组会有哪些引人关注的信号?
李锦:从一系列的中央文件,包括我刚才聊到的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其中透露的信息表明,市场化重组的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而且重组的模式也已不再是简单的大吃小等规模化重组,未来更多会走向纵向链条重组。
而且,央企与地方国企的兼并重组进入了加速期。分类基础上的兼并整合将成为国企改革重头戏,围绕着国企改革的市场化重组正在进入活跃期。
从目前地方两会中透露的种种信号来看,下一步通过加大集团层面的兼并重组来推动强强联合和专业化重组,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同质化业务整合和细分行业整合,同时也加快一些缺乏竞争优势的非主业领域及一般产业低端环节的退出,会为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扫清障碍。
经济观察报:随着兼并重组的深入,下一步的改革广度、力度都会拓宽吗?
李锦:2016年是国企改革的实际操作年,未来的改革度、力度都将进一步加强。
而且,今年将是重组与清退产能年,有望带来市场对于国企改革预期的重构。在监管部门鼓励、市场倒逼、制度建设推进的背景下,或许会迎来产业横向整合与纵向链条整合的潮流,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资本市场兼并重组事件将大概率增多。
同时,地方国企改革将进入全面加速期。由此带来的两方面内容,一个是资本证券化,这一点在上市公司中会非常突出;第二个是重组和清退,任务非常重,在钢铁、煤炭、铁矿石、电解铝,玻璃、水泥等行业,地方国企的重组清退任务非常艰巨。
经济观察报:阻力表现在哪?
李锦: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是其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一旦随着重组去掉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就少了一块,财政资金承压,比如在山东、安徽、河南、东三省,内蒙等地区便面临这些问题。
下一步的改革过程中,地方上新的替代动力没有形成,也就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匮缺,在这一点上,需要更多的探讨。
除了地方重组的实践,回到全国两会上,我再补充一点,今年两会可聚焦的关键点还包括制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国企与其它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一带一路与自贸区等,这些多与国企改革有内在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