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改革评论 研究成果 培训咨询 政策法规 案例分析 关于我们
改革评论 
中国未来国企改革的两条主线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管清友


  国企改革的确也是本次三中全会绕不开的议题。一方面,作为中国经济的主导成分,国企改革可以释放国有经济活力,助力稳增长。另一方面,作为产能过剩和贫富差距等问题的重要源头,国企改革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促进调结构。


  国企改革尽管可能不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核心,但却一定是绕不开的议题。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启动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大体经历了三次关键的转折点。


  第一次是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央首次提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进政企分开和两权分离。


  第二次是1992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央首次提出为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核心是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目标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


  第三次是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首次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重点从单纯的国企转向全面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其核心是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产权制度改革。


  如今,为下一个十年谋篇布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近在眼前,国企改革会不会迎来一个新的转折点呢?


  我们认为,国企改革的确也是本次三中全会绕不开的议题。一方面,作为中国经济的主导成分,国企改革可以释放国有经济活力,助力稳增长。另一方面,作为产能过剩和贫富差距等问题的重要源头,国企改革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促进调结构。


  近日国资委[微博]层面也释放出明确信号,将“争取在三中全会后尽快出台”国资国企改革方案。但我们认为即便如此,也不可对国企改革过于乐观。


  一是改革或局限于机制层面,体制层面难有突破。从改革的脉络来看,前三轮改革相继完成了监管体制、经营体制和所有权体制的框架改造,建立了基本符合市场化原则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每一轮改革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接下来的改革若想进一步触及体制,必须解决国企的定位和功能问题。在目前的政治架构下,难以出现突破性的体制改革。


  二是改革或局限于地方国企,央企层面难有突破。前几轮改革之所以大刀阔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企陷入经营困境,倒逼改革加速。而目前来看,这一条件并不具备。今年1-9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7667.3亿元,同比增长10.5%,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这和之前几轮国企改革时期国企大面积亏损的局面大相径庭,国企整体改革的动力明显不足。


  但如果具体来看,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出现明显分化,前者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2838.3亿元,同比增长16.3%。而后者仅累计实现利润4829亿元,同比下降2.4%。显然,地方国企的改革动力更强。


  那么,如果下一步地方国企改革加速,哪些领域将成为改革的重点呢?我们认为这仍将围绕“国资管理”和“国企管理”两条主线展开。


  第一条主线是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也就是从外部改进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其基本原则是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完善分类监管的国资监管体系。目前我们将国企分为竞争性国企和垄断性国企,这种分类不够完善。下一步可能将国企划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益类企业,实行差异化管理。竞争类企业的市场化导向最为明确,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功能类企业主要承担国家重要的战略或专项任务。公益类企业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实行社会效益。


  其次,通过兼并重组优化国资布局。建立公开透明的国资流动平台,推动兼并重组,优化三个布局:从产业布局来说,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阶段,重点扶持和发展适合当地定位、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从区域布局来说,根据各地区的发展规划,推动当地国企向重点区域或功能区域集聚。从市场布局来说,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逐步形成全国、全球布局的企业集团或资本管理公司。


  第二条主线是国企管理体制改革,即从内部改进国企的经营管理架构。其基本原则是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殊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完善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选人层面,确保董事会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经理层,用人层面,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全面落实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严格进行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执行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管理原则。


  其次,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保证企业领导层收入、员工收入以及企业效益形成联动。对符合条件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对高新技术和创新产业,鼓励通过技术专利、科研成果入股实行奖励。与此同时,健全与激励机制相配套的约束机制,比如财务审计、信息披露和追索扣回等。


  (本文作者介绍: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

上一篇:公有和非公经济终于可平起平坐    下一篇:“混合所有制”辩
专家顾问
彭建国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智库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郝东升
曾任某央企直属子公司常务副总兼总法律顾问等职务,第一批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试
袁敬华
中集研“厂办大集体改革专家小组”组长,北京产学联合企业管理中心主任。
骆志生
国企改革实战专家,著名律师,亚洲最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北京产学联合企业管理中心首
苏海南
权威劳资专家,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历任劳动部(人社部)计划工
研究成果
国资委对国有资产管理中股权交易等4
破解东北国企混改障碍的战略选择
产学联合文库:国有企业产权无偿划转
经验介绍:某集团公司家属区“三供一
某国有集团公司“三供一业”分离移交
天津港:关于优化完善集团公司法人治
国企改革重点不在去杠杆 要将国企推
资料下载
国企改革1+N文件
职工家属区物业分离移交正式协议(范
厂办大集体改革部分政策文件
中国集体经济和集体企业概述
辰安科技: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
国有企业改革路线图

版权所有:北京产学联合企业管理中心

咨询电话:(010)65707841

专注国企改革实战咨询


京ICP备200041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