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济南6月3日讯(记者 满倩)今天上午,山东省政府举行新闻吹风会,省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娥介绍了山东处置“僵尸企业”等情况。
“僵尸企业”,其界定标准即按照连续三年亏损且扭亏无望、已经停产停业或半停产、资不抵债丧失造血功能的企业。通过深入分析企业亏损原因,山东按照“培育整合盘活一批、资本运营做实一批、关闭破产退出一批”的原则,明确了“僵尸”企业分类。
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山东省管企业所属僵尸企业共321户,实收资本271.92亿元,所有者权益负24.83亿元,涉及职工121023人。截止到今年5月底,山东省国资委已完成处置或接近完成处置的“僵尸”企业共36户,4户企业正在转让,3户企业已破产立项,另有77户正在进行清产核资审计。
以连续11年亏损的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埠村煤矿为例,通过实施煤炭“收缩战略”,果断关井闭坑,妥善分流安置人员,转型发展优势非煤产业,加快由“依托煤”向“摆脱煤”转变,2015年当年止亏5300万元,非煤企业实现利润6824万元,12年来首次实现盈利。
再比如,2005年以来,省国资委按照产业关联、战略协同的原则,将省路桥集团、省地方铁路局、齐鲁建设集团、省公路产业中心等7家企业划转至山东高速集团,山东高速对接集团产业链布局,精准选定重组模式,通过注资增资、业务扶持、剥离整合、产融结合、资本运作等手段,提高了被整合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和资本增值能力。截止到2015年底,7户企业的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270.32亿元、130.82亿元、10.44亿元,比整合前增长4.33倍、2.70倍和14.59倍。
还有作为处置省管国有困难企业重要平台的山东国投公司,目前已形成“金融不良债务回购+企业重组”、“破产解散+企业重组”、“国有产权转让或划转”、“企业合并或划转”等资产处置“组合拳”,2005年以来累计清理各类企业179户,安置职工2.9万人,2015年公司权属企业基本实现全盈利,净利润12.69亿元。
目前,按照“两大一少”(亏损额大、债务量大、需安置人员少)原则,省国资委组织省管企业遴选了第一批拟完成退出的125户“僵尸”企业名单,这批企业实收资本44.46亿元,所有者权益9.95亿元,2015年亏损14.96亿元,涉及职工2.02万人。
李娥介绍,山东明确目标,争取“十三五”期间省管企业亏损面降低到20%以内,用三年时间完成321户“僵尸”企业处置的工作目标,其中2016年125户“僵尸”企业实现退出,亏损面、亏损额同比下降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