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备受关注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17日正式出炉。这份被称为“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的改革方案历经近一年的专题调研,明确将建立国资流动平台,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以分类监管为基础,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股权激励制度等。
“从字面上看,很多字眼都曾出现过,上海的意义在于,要对以前争论不休、犹豫不决的问题,作出实质推进,下决心去做。”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说。在地方国资中,上海国资是公认的第一大重镇,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第一家推出改革方案的。如何在新一轮改革中真正释放国企活力,走出一条以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新路,上海的一举一动备受瞩目。
政府要敢于“开闸放水”
“上海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17日表示,以前的改革红利已基本释放,目前的国资国企现状,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任务要求和群众的期待。他强调,国资国企是上海发展中最大的存量资源,其潜能亟待进一步释放,必须抓住重点,在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据国资委此前的统计,上海国资系统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占全国地方国资委委管企业的1/9、1/8和1/4。到2012年底,上海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已达9.64万亿元,地方国有以及国有控股企业创造的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缴纳各项税金均占全市总量的20%以上,已有5家企业集团入围世界500强。
然而,动力活力不够、行政化色彩太浓,依然是国企不容回避的问题。国资国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偏小,溢出效益不明显,产业引领作用也远远不够。
“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是否成功,关键就看‘两个提高’的目标能否实现。”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坦言,现在政府对国有企业管得过多、过细,还有干预企业投资经营决策的情况。政府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要敢于“开闸放水”“放虎归山”,坚持市场化取向,让国企的“原动力”持续迸发。
国资改革“带动”国企发展
在17日的上海市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工作会议上,韩正提请与会者注意手中文件标题的变化:“过去我们都是讲国资国企改革,这次是突出强调深化国资改革,促进国企发展。”
文字之间的细微变化,释放的是上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相比前四轮改革最大的变化。
“放活国企,搞活国企,就要集中进行国资领域的突破改革。本轮改革的核心是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韩正说,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就必须切实解决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从过去管国企为主,向管国有资本为主转变,更好地体现国有资本出资人的角色。“这其中要处理好‘管多、管少、不管’的问题,凡是和出资人有关的事情,都要严格地管起来;少管企业人事,特别是竞争类的企业;不管企业内部事务,把过去越位、错位的归位,让企业更好、更主动地面向市场。”
上海市副市长周波告诉记者,统一管理、分类监管,是上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中,依照企业市场属性,将国企分为竞争类企业、功能类企业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并对其职责和任务予以界定,分类施策,不刮风、不一刀切。
在杨建文看来,这一点难能可贵,“分类管理讲了很久,到底怎样管理,上海提出了一套具体办法。国企改革20多年,走到这里是一个进步。”
从混合所有制经济入手
上海将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并在明年推出一至两家资本运营平台进入实质运作。“国资姓‘国’不姓‘集’,从全市层面统筹国资资源的进退,用于该用的地方,同时促进国有经济的成长,这是未来几年的方向。”杨建文说,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度不小,一方面牵涉到利益格局的调整,一方面是缺乏相关经验。
韩正表示,通过资本运作的平台,上海国资国企改革要在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迈出大步。“改革会触及一定的利益格局,上海已经到了要啃硬骨头的时候了。”他强调。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精神,也是此次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行的基本方式是成为公众公司、实现整体上市。杨建文告诉记者,现在上海大多数国企都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问题在于,如果几个股东都是国字号的话,只能实现“软制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入非公资本和外资,真正按市场要求办,才能实现“硬制衡”,对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改革起到实质作用。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也表示,在很多上市国有企业,国有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位,持股比例达70%左右。“在这种局面下作决策,别的股东再有异议也没用,因为国有股一只手就可以压倒一片手。”
(光明日报上海12月17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